矢志不渝沃野情
——记全国劳动模范胡开明同志
矢志不渝沃野情 ——记全国劳动模范胡开明同志 陈益芳 土地梦,沃野情。自己粮食自己碗,何惧白鬓斑。袁隆平,胡开明,代代科研皆英贤,功在食为天。提笔先填一首《长相思》送给农业科研一线的胡开明们。 今年发生了两件大事令我把笔触划向农业科研,一是5月22日水稻之父袁隆平先生逝世;二是6月5日灵璧县农业农村局组织农业科技专家对娄庄镇某一地块小麦进行测产,亩产高达703公斤。可喜可贺又喜忧参半,然喜大于忧。忧是袁老仙逝,这悲痛一闪念变成了无尽的思念。喜则灵璧县实现了18年小麦连丰,说明农业农村人踏着袁老的足迹继续潜心科研,依然奋斗不息。这就不得不写我不怎么熟悉又特别崇拜的胡开明所长。 胡开明,现任灵璧县农业科学研究所所长,党支部书记,高级农艺师。先后被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工作领导小组、省农技推广总站、省农委、省人民政府等单位授予先进个人、先进工作者等荣誉称号。2012年被安徽省人民政府授予全省先进工作者荣誉称号,2015年4月,他被中共中央、国务院授予“全国先进工作者”荣誉称号。2016年被评为安徽省优秀科技工作者。2021年先后被宿州市委、安徽省委授予宿州市优秀共产党员和安徽省优秀共产党员。 或许人如其名,他豁达开朗,稳健明理。一脸的“劳动色”一看就知道是一名基层农业科技工作者。说和他不怎么熟悉是我在粮食局属于粮食生产链条后面的“购销”,他在农科所则是一线研究粮食“种植”。偶有闻名,难得见面。说崇拜是去年他参与“听党话 感党恩 跟党走”宣讲团全县巡回演讲,他报告的题目是土地梦,沃野情。他声情并茂讲述了自己从22岁坚持农科一线30余载的心路历程,我崇拜他的奉献精神,追着听了好几场他的励志报告。 《管子,牧民》里记载一句话:“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这是胡开明所长的座佑铭,他深知农业科研对于农村稳定发展的重要性,作为农科所的负责人和学科带头人,他深谙身教重于言教,一身作则坚持以沃野为家,坚持在田垄间办公,积极指导并亲自参与农业科技研究。随着农业科研项目扩展,他把全部精力都投入到了科研中,每年完成试验示范项目多达8项。胡所长把这些项目试验作为实现自身价值的唯一目标,身先士卒、百试不厌,经常带领技术人员整天蹲守在地头田间,做到试验、示范安排设置精心、观察记载认真、考种数据真实、技术总结完整。其试验和示范的数据不仅为安徽省小麦、大豆新品种(系)的审定及推广提供了可靠的理论依据,还对灵璧县小麦、玉米、大豆作物品种种植布局提供了科学指导。截至目前,共引进示范推广小麦新品种10余个,累计推广面积1000余万亩,引进示范推广大豆新品种6个,累计推广面积300余万亩,取得了较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为全县农作物新品种的优化推广使用提供了科学依据。 灵璧县小麦、玉米、大豆“四情”监测工作对全县粮食稳产、增产极为重要,这项工作细致、繁琐,需要掌握统计农作物种植品种及各个生育时期的生育指标等数据。“晴天一身土,雨天一身泥,冬天冻裂手,夏天晒蜕皮”,小麦越冬期苗情监测正值数九寒冬,寒风刺骨,大雪凌冽,胡开明带领着“四情”监测团队,经常冒着风雪到地里查看小麦茎蘖数,研判小麦主茎叶龄和小麦次生根数量。有时一个监测点查下来,双手被冻僵,要用雪反复揉搓才逐渐恢复知觉。三伏天开展玉米、大豆苗情监测时,田间犹如一个大蒸笼,蹲在青纱帐里身上立马被汗水浸湿。就这样衣服湿了干,干了再湿,监测结束焐干的衣服上满是汗斑。可无论工作环境如何艰苦,工作条件如何简陋,他和“四情”监测团队都能够严格按时按期进行苗情监测,为各级领导科学决策提供了可靠的理论依据,也为我县粮食增产打下了坚实基础。他先后发表省级学术论文2篇,与他人合著发表论文4篇,参与编写制定安徽省地方标准2项。 成绩斐然,谦逊依然。他为人坦荡也很健谈,但从不在人前夸夸其谈成就,而愿意到农舍与老农促心长谈方法。因为梦想与愿景须摸爬滚打,真杀实砍才能实现。农业科研的成果最终要由农业增产增收来体现。他自然关注农民如何运用科研成果,感受农民丰收的喜悦。为此,他把培训与指导作为重中之重。坚持把农科所打造成新型农民培训的最前沿阵地。他严格按照省、市、县实施方案要求,抓培训落地落实、促成效有应用有收成。在抓好培训项目的同时,他坚持包村到户指导,每年指导学员50余名,辐射村民100余名,集中培训15场次,现场指导15余次,印发技术资料1000余份,指导农作物面积1000余亩。在灵璧农村有个谚语是:人误地一时,地误人一年。为了不误农时他不辞路途遥远,克服苦累情绪抓住农业生产关键环节,深入田间地头,耐心细致地抓好农业技术指导工作。使受训的农民朋友不但掌握了玉米、小麦、大豆等主要农作物高产栽培技术和灾后管理措施,也使他们了解到许多农业法律、法规、乡村文明、产品安全等知识。这就是农业科技入户工程,以满足科技示范户农技需求为出发点,以服务科技示范户成效为检验标准,以提高示范户种植水平为目的,着力解决农技推广服务体系“最后一公里”问题。每当示范户生产中遇到难题时,只需要一个电话,他便及时赶到示范户的田间地头,认真查找分析问题,制定解决方案。田间的露水常常打湿了他的双腿,鞋上满是泥巴。多少年来人们对农科所是这样形容的:远看是个要饭的,近看是个掏炭的,再一看是农技站的。谁见过象胡开明这样的衣着朴素,不修边幅,卷腿撸裤的所长?望着示范户充满歉意的眼神,他总是笑着说“这没什么,你们的满意就是我最大的满足。”在他的悉心指导下,示范户们掌握了农作物的适期播种、氮肥后移等实用技术。帮助他们提高了产量,树立了种粮的信心,也经常赢得老百姓的赞赏。 脱贫攻坚是方法,建成小康是目的。作为基层农技人的他,在做好自己本职工作的同时,充分发挥自己的专长,积极协调组织本系统内不同专业的专家,利用各自的专业技术特长,依靠乡镇组织协调,集中对贫困户进行农业实用技术方面的培训,对贫困户采取一对一、一对多和集中式的大田现场技术培训,对帮扶贫困户在田作物进行田管技术指导。通过技术培训、现场指导、示范带动等方式,手把手、面对面带着贫困户一起干,推广实用农业技术,引导贫困户“一技在手、全家脱贫”。在搞好技术培训和生产指导的同时,他积极协调争取1.2万吨农资,免费发放给部分建档立卡特困户,尽可能的解决贫困户生产中资金不足的实际困难,受到广大农民真诚欢迎。2008、2009、2010年胡开明先后被县农委授予全县农业科技入户工程先进个人和全县农业先进工作者。 平凡的岗位,需要有不平凡的付出。灵璧县2011年被列为全省苗情物联网监测试点县后,农业物联网选点和设备安装、调试、运行等工作时间紧、任务重,作为项目的负责人的他面对罹患肺癌晚期已经卧床不起的父亲时,他犹豫了,是伺候在侧伴他走完人生的最后一程,还是继续完成钟爱的事业?彷徨之际军人出身的父亲给了他决心,父亲的教导他至今言犹在耳:“既然承担了这个工作,就一定要负责任到底!不能因为私事影响工作,你去工作就是对我最大尽孝。”位卑未敢忘忧国被他们父子演绎成了最简单的诠释,最崇高的行为。他明白父亲的期盼,含泪离开了病床上的慈父,全身心投入到工作中去,用奋发拼搏来表达对父亲的“孝顺”。在农业物联网建好调试,正式投入运行的第二天,他急忙回来向父亲告知这一喜讯时,父亲却已永远离开了……而为全县农作物生产提供可靠地监测数据的项目却按期建成运行。 “粮丰国安”是农技人追求的目标。胡开明牢记习总书记“中国人要把饭碗端在自己手里,而且要装自己的粮食”的嘱托,全力以赴做好粮食稳产、丰产攻关。2020年注定是不平凡的一年,突如其来的新冠疫情席卷全球,对人们的生产、生活造成极为不利的影响。由于秋种天气干旱,加之遭遇罕见的强暖冬天气,小麦生产面临严峻考验。胡开明在全力做好单位疫情防控工作的同时,积极稳妥扎实推进科研各项工作。所主持的小麦“四情”监测工作,对全县小麦高产、稳产举足轻重。为了按时、按期开展监测,在做好防疫准备工作基础上,带领“四情”监测小组如期展开监测工作。由于疫情防控工作的需要,乡镇之间、村与村之间均设立了疫情防控点,加之部分乡村采取封路措施,给监测工作带来非常大的困难。通往监测点的道路因封路车辆无法通行,他便带领监测人员步行去监测点进行监测,常常一天需步行几十公里,原本一天的工作量需两天才能完成。通过监测,找出小麦各个生育时期存在的问题,及时制定科学合理的田管技术措施指导农业生产,为全县小麦丰产、稳产作出了努力。 在农忙时节,在重大灾害发生之际,总能看到胡开明赶赴田间的身影。他以身躯为桥联系在政府与群众之间,用责任、智慧、汗水编织乡村振兴的花蓝,用坚实的步履践行一名党员、一名科技工作者的庄严使命。 试笔一首《诉衷情》作为本文结束语:遥想天地盘古开,生息万民来。疆域万里初定,唯怕饥寒俟。增黎粟,白头翁,梦渐成。痛失袁公,步尘追踪,永效隆平。 灵璧县粮食系统职工;1969年出身于灵璧,自幼受家学影响,酷爱诗赋、散文。她的诗歌多为触景生情,格调向古,1999年一厥“瓮底春”酒歌广为流传,勾起饮者思乡情怀。其散文笔力通透,逻辑分明,给人以酣畅淋漓的感觉。目前赋闲在家,命寓所为“懒云居”,终日与笔墨为伍,常自诩“老年新手,枯木逢春”。
灵璧速七宾馆位于灵璧县禅堂街新街口东50米,距离开发区3公里,推出双人间、大床房、棋牌室、单人间、钟点房。......
灵璧速七宾馆位于灵璧县禅堂街新街口东50米,距离开发区3公里,推出双人间、大床房、棋牌室、单人间、钟点房。......